引領近代建築史的理論家 Reyner Banham 瑞納·巴漢姆 1922~1988

 Reyner Banham 瑞納·巴漢姆 1922~1988




雷納·班漢姆(Reyner Banham, 1922–1988)是20世紀建築理論的版圖中,兼具批判性與前瞻性的思想家,一位建築理論的叛逆先知。

班漢姆的學術生涯始於倫敦大學學院(UCL),師從知名建築史學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納(Nikolaus Pevsner),但他展現出與傳統建築史觀截然不同的取向: 一個探討機械與人文交匯觀點。 1960他出版的《第一機械時代的理論與設計》(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First Machine Age)是第一本嘗試探討機械時代的理論與設計,班漢姆所指的「第一機械時代」,是指 工業革命後,鋼結構、電梯、混凝土、汽車、飛機等機械技術,開始徹底改變建築的階段。班漢姆刻意使用「第一」來區分後來二戰後電子、電腦與自動化技術崛起的「第二機械時代」(Second Machine Age)。在書中挑戰了佩夫斯納等人對包浩斯和柯比意的正統敘事,褒揚未來主義(Futurism)和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中被主流忽視的激進面向。


他對「機械美學」的迷戀,進一步體現在他對新粗野主義(New Brutalism)的倡導,1955年他出版了《新粗野主義:倫理還是美學》The New Brutalism: Ethic or Aesthetic?),他高度評價史密森夫婦(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的亨斯坦頓學校(Hunstanton School),並將其上綱為一種「美學道德」: 誠實的材料與清晰的結構性,這種觀點影響並預示了高科技建築風格(High-Tech)的興起。


1971年他出版了《洛杉磯:四種生態學》(Los Angeles: The Architecture of Four Ecologies)一種反傳統的城市批評框架,他帶著英國人獨有的天生反骨,拒絕以歐洲中心的視角貶低洛杉磯的無序混雜,反將洛杉磯視為一種新型都市範式。

在此書中他提出洛杉磯的四種都市生態學類型:  「自動烏托邦」(Autopia):以高速公路為骨架的移動文明。「海灘文化」(Surfurbia):休閒與自然的人工化共生。「山麓生態」(Foothills):富裕階層的郊區夢想。「平原上的幻想」(The Plains of Id):商業與大眾文化的爆炸性景觀。班漢姆指出,洛杉磯的價值在於它的流動性與適應力。這種觀點對建築師的啟發在於:城市無法被「設計」出來的,多元力量共同塑造的有機自生體。

1962 年他出版《大師時代:現代建築的個人觀點 (1962, later titled Age of the Masters, a Personal View of Modern Architecture) ,書中他預示一個由電子、機械及大眾消費所造成第二時代second age。

1969年他出版《調和環境的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the Well-Tempered Environment ) 這延續並進化吉迪恩的《機械化掌控》 (1948 年)理論。在書中他提出「環境氣泡」(Environment Bubble)的概念,認為現代建築的本質不再是圍合空間,而是通過空調、照明和聲學技術創造可調節的微氣候。這一觀點直接挑戰了傳統建築對「形式優先」的執念,一種以環境思考先行的設計觀,這預示了當今可持續設計與智慧建築的發展。

1976年他出版《巨構:城市未來設計》(Megastructure: Urban Futures of the Recent Past, 1976),書中討論「巨構建築」(Megastructure),辯證技術與文化的烏托邦實驗。


1986年出版《混凝土 Atlantis》(Concrete Atlantis, 1986),一書中他將美國工業廢墟比擬為未來的考古學,展現出對廢墟美學的獨到見解。這是他對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嘲諷,成為當代廢墟美學的濫觴。

回顧他一生的著作可以發現,他影響了1960年以後建築史上的幾個重要思潮的發展: 從粗礦主義、機械主義、高科技建築、環境反應建築、巨構建築、廢墟美學等,這些建築思潮影響至今。更重要的意義是作為一個建築理論家,他提供一套思考框架,觀察與思考科技、文化對建築與都市的影響,正如他所說:「建築師必須學會在技術與文化的交會處生存,因為那裡才是真正的戰場。」他是一位引領近代建築史的理論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