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主義 Reima Pietilla 雷瑪 皮蒂拉1923~1993
談到有機建築,在台灣大家較為熟悉的是漢斯.夏龍(Hans Scharoun 1893~1972),特別是因為東海建築系聘請曾在漢斯.夏龍任職的旅德華裔建築師李承寬擔任教授後,引介了漢斯.夏龍(Hans Scharoun)和雨果.黑林(Hugo Haring1882~1958)的建築作品與有機建築的思想,而將有機建築思考灌注在台灣的建築設計思考中。不只有機建築的思想至今都深刻地影響著當代建築。
然而在有機建築的思想系譜中,芬蘭建築師 雷瑪 皮耶塔拉 (Reima Pietilla 1923~1993) 是和雨果.黑林(Hugo Haring)與漢斯.夏龍(Hans Scharoun) 同是有機建築的代表性人物。雷瑪 皮耶塔拉與知名的芬蘭建築師阿瓦‧奧圖(Alvar Aalto 1898~1975)是一代差的建築師,但對於芬蘭建築
皮耶塔拉的第一個受世界矚目的作品是1958年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的芬蘭館 (Finnish pavilion , 1958 World’s Fair, Brussels) , 1958的世博是現代主義的關鍵分歧點,那一年柯比意提出了幾何函數美學的飛利浦館 The Philips Pavilion,那是純數學開始進入建築界視野的一年。而雷瑪 皮耶塔拉設計的芬蘭館(Finnish pavilion , World’s Fair, Brussels),則是標示著參數進入建築思考的起始年。雖然參數在建築上並不是起始於他,他提出的芬蘭館,是一個嘗試在有機建築的路徑上,加入理性如公式般的增冪,卻是使參數顯化在建築上可能性變成明確。那是歐洲理性主義根柢與有機思考的抗衡。
皮耶塔拉的第一個建築是芬蘭Kaleva教會(Kaleva Church, Tampere, Finland 1964-1966),
1960年和他的妻子Raili Pietila合作,在芬蘭的赫爾辛基成立聯合事務所。第一個作品是芬蘭的Kaleva教會(Kaleva Church, Tampere, Finland 1964-1966),教堂中的特色在於它的內部彎曲的牆壁和狹窄的長條窗戶,用他們的垂直性創造出屬於Pietila夫婦自己的“哥德式”效果;
同時期的另一個作品是歐塔尼米技術學院的Dipoli會議廳及學生中心(Dipoli Congress and Student Center, Otaniemi, 1966) 也是重要的作品之一,這個作品的主題是組合石頭與樹形成自由的外部空間。之後,Pietila夫婦便在芬蘭將他們的理念利用建築傳遞出去。
1966年在Tapiola花園城市的Suvikumpu(Suvikumpu Housing Area, Tapiola; Espoo, Finland, 1966-1969)他們利用樓層高度和開窗法,企圖改變公寓的生命與節奏。
後來Reima Pietila於1972-1979年在Oulu大學任教,將他的理論、想法教給下一代。1975年Pietilas贏得為Hervanta一個新的城鎮建造一棟可供市民在閒暇時聚會的市民大廳(Master Plan for Cultural Services, Hervanta),並在1979年贏得Tampere圖書館的建造機會
(Main Library; Tampere, Finland)。Pietila夫婦在他們的設計中試圖找尋Tampere的一個對建築根本的隱喻、聯想、暗示與對以前Tampere的意象,Pietila夫婦稱這些叫“人類形式文化的地方主義”,就如同一個建築藝術品,能夠變成地區的一部分。而讓Pietila夫婦得到國際名聲的是,在科威特的Sief宮殿增建案,讓他們的腳步更為邁向國際化。早期的Pietila夫婦的作品有點像雨果.黑林(Hugo Haring)與漢斯.夏龍(Hans Scharoun)的有機表現派風格,卻和當時正流行的理性主義不同。雖然他們的經歷比較晚開始,但是在經由他們的設計、想法中卻將他們的設計理論綻放出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