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與參數聯合的先行者 Reima Pietilla 雷瑪 皮耶塔拉1923~1993

有機主義 Reima Pietilla 雷瑪 皮蒂拉1923~1993






談到有機建築,在台灣大家較為熟悉的是漢斯.夏龍(Hans Scharoun 1893~1972),特別是因為東海建築系聘請曾在漢斯.夏龍任職的旅德華裔建築師李承寬擔任教授後,引介了漢斯.夏龍(Hans Scharoun)和雨果.黑林(Hugo Haring1882~1958)的建築作品與有機建築的思想,而將有機建築思考灌注在台灣的建築設計思考中。不只有機建築的思想至今都深刻地影響著當代建築。

然而在有機建築的思想系譜中,芬蘭建築師 雷瑪 皮耶塔拉 (Reima Pietilla 1923~1993) 是和雨果.黑林(Hugo Haring)與漢斯.夏龍(Hans Scharoun) 同是有機建築的代表性人物。雷瑪 皮耶塔拉與知名的芬蘭建築師阿瓦‧奧圖(Alvar Aalto 1898~1975)則同屬下一代的建築師。

皮耶塔拉的第一個建築是芬蘭Kaleva教會(Kaleva Church, Tampere, Finland 1964-1966),這是一棟建築學創新典範的作品。建築是由17個35公尺高的U形混凝土高牆所構成,U形牆間設計高落地窗引進高度光,U形牆採滑模工法建造,每一片35公尺高的U形版在12天內澆築完成,滑模工法是當地建造穀倉的做法,因此這個教堂也得到了靈魂穀倉的封號,這個作品是一個光、模矩、幾何與構築學上勝利的聯合。

皮耶塔拉的開始受世界矚目的作品是1958年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的芬蘭館 (Finnish pavilion , 1958 Worlds Fair, Brussels) , 1958的世博是現代主義的關鍵分歧點,那一年柯比意提出了幾何函數美學的飛利浦館 The Philips Pavilion,那是純數學開始進入建築界視野的一年。而雷瑪 皮耶塔拉設計的芬蘭館(Finnish pavilion , Worlds Fair, Brussels),則是標示著參數進入建築思考的起始年。雖然參數在建築上並不是起始於他,他提出的芬蘭館,是一個嘗試在有機建築的路徑上,加入理性如公式般的增冪,卻是使參數顯化在建築上可能性變成明確。那是歐洲理性主義根柢與有機思考的抗衡。

回顧建築史上有機建築的發展,在設計的思維上,呈現了兩條不同分歧的道路,一條是完全的自然有機,一條是參數式、模矩式的有機,漢斯.夏龍和雨果.黑林屬於前者,而皮耶塔拉在當時開創了一條聯合有機與模矩的道路,在當時還沒有參數建築這個概念,他顯然是個隱身的先行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