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nz Isler 海因茨·伊斯勒 1926 – 2009 /瑞士
讓重力做設計的建築師
海因茨·伊斯勒 Heinz Isler 是瑞士以薄殼混凝土而聞名的結構工程師,被公認為殼結構的先驅之一,有『結構藝術家』之稱。他在1950年代開始發展他的薄殼混凝土結構的方法,在當時專注在薄殼創造的建築師包括Eduardo Torroja y Miret(1899–1961),Pier Luigi Nervi(1891–1979),FélixCandela(1910–1997)和Heinz Isler(1926–2009)。當時的對薄殼的挑戰是如何以薄殼建造大型無跨距的空間,應用在像是球場、音樂廳、車站這類大跨距空間,
伊斯勒與當時其他結構工程師不同,當時鋼筋混凝土殼開始被廣泛應用,但大多只是應用簡單數學公式所定義的簡一形式,例如單拱頂,正球形圓頂,雙曲線拋物面等,而伊斯勒有興趣的研究是多向性曲面。伊斯勒作為一位結構工程師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是從工程數學出發,而是透過物理模型創造出形式,直接透過物理模型研究穩定性,而不是在數學上探究,而這帶來極大形式上的不同。
伊斯勒第一次受到注意是在1959年由馬德里Torroja組織的國際殼結構協會大會上,與其他工程師所提出的工程數學式論文不同,伊斯勒提出了三種替代尋找形式的方法,以形式的路徑來定義結構,分別是:自由形狀的山丘,受壓的薄膜和倒置的掛布。特別是倒置的掛布這一方法,這原理上與安東尼高第所使用的倒掛沙袋結構相似,安東尼高第研究的是線性、 他用環氧樹酯將懸垂織物面凍結再翻轉,而形成了最具抗壓效果的形狀,將該形式成為建築。
所有建築師都在尋找形式的理由,而伊斯勒用重力來成為形式, 他的設計幾何中並沒有主觀意志,而是讓重力做設計,最好的結構工程師是這樣,能用最有效率的幾何形式來達成結構,而不是用很多材料來達成結構。伊斯勒開發出了純粹的力學幾何,產生的獨特的結構美學。大多數的時候,其他建築師創造的形式是完全無關結構力學原理,無視自然力學特性的矛盾而只是將材料壓成自己想要的形狀,但伊斯勒所做的就是找出隱藏在材料中的自然形式。這是一種自然的建築,結構是一個與建築最有深刻關聯的自然詩意。伊斯勒薄殼結構設計可以說是實踐 Leon Battista Alberti 在《建築十書》(De re Aedificatoria )1443 中關於“concinnitas”自然和諧之美的概念呈現,他認為建築藝術中的美來自於遵行自然本質的基本原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