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Rice 彼得 萊斯 1935~1992 /法國
他是當代建築結構設計領域中重要的推手,在過去結構設計一向是隱身在建築師身後看不見的隱者,通常一般建築師的設計也傾向使用慣用的結構系統以求安全,而迴避了在結構上給自己設下挑戰。
彼得 萊斯 設計生涯的起點是雪梨歌劇院,1956年他加入了知名的 Ove Arup & Partners,在1958年師從 Ian MacKenzie 成為雪梨歌劇院的結構設計助理,Ian MacKenzie 病倒住院後接手設計工作,在那花了七年的時間解決貝殼幾何的結構問題。1971年他參與了理查羅傑斯 (Richard Rogers)與倫佐皮亞諾 (Renzo Piano)設計的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自此開啟了他與高科技風格建築的合作關係,許多高科技風格建築的背後都有他的結構巧思,包括關西機場、羅浮宮增建案、巴黎的拉維萊特科學城 Cité des Sciences at La Villette、倫敦史坦斯特德機場 Stansted Airport、拉德方斯 La Défense的 Grand Arche 等。
彼得 萊斯是當代建築常引用的結構玻璃Sturcture Glasses System 系統的發明者,他在巴黎的拉維萊特科學城(1986) 一案中,想要創造出一個巨大而不被鋼框架構所限的巨大玻璃帷幕,他應用鋼索的高張力性,編織出一個垂吊起大面玻璃的張力網,克服了重力與風力側壓,雖然這只是一個玻璃帷幕牆但其重要性卻開啟了建築上『張力結構 Tensile Architecture』發展的篇章。這一結構玻璃系統,解決了壓力、施工性、不均勻動力等結構棘手問題,成為後世當代建築設計結構玻璃的原型,如果說阿波羅多洛斯設計的萬神殿是混凝土的奇蹟,那麼彼得 萊斯的結構玻璃系統就可以說是玻璃的魔術了。結構設計的最高精神是用最少的材料達成最大的空間,那麼結構玻璃系統將是這一精神的終極實踐版本,毫無冗綴的元件與完美的力學傳遞,以少馭多。
萊斯的著作《An Engineer Imagines, 工程師的想像》雖然在他死後出版,這是建築結構設計史上的一本重要著作,詮釋了結構作為建築設計思考起點的可能性。作為一個偉大的結構設計師,他揭示了結構設計師的可能性不只是被動地滿足建築師的結構需求,而是自我設下材料與構成法則的創造性挑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