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olo Portoghesi 保羅·波托格西 1931~ / 義大利
歷史將會記得保羅·波托格西在1971年所設計位於薩萊諾的 聖家堂(Chiesa Sacra Famiglia Salerno) 是建築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與經典,因為這個設計同時提出的場論(Field Theory)與參數(Parametric) 這兩個觀念,跨世代的影響了當代建築。
要理解保羅·波托格西的建築必須與義大利建築師弗朗切斯科·博羅米尼 Francesco Borromini (1599~1667) 一起來理解, 17 世紀的現代數學開啟了建築幾何的可能性,將建築從雕塑藝術與維特魯威的傳統中解放出來,而在古典建築幾何學中最具參數特質的即是弗朗切斯科·博羅米尼的建築,從構成而言巴洛克建築代表了一種參數建築風格的複雜例子。這在博羅米尼設計的羅馬四泉聖嘉祿堂(San Carlino alle Quattro Fontane)中,最為顯著。波托格西出生在羅馬,博羅米尼的Sant'Ivo alla Sapienza 即是他成長的養份之一。博羅米尼以幾何作為參數邏輯,在四泉聖嘉祿堂中採用遞迴幾何 (Recursive Geometric) 來達成連續性,在古典建築中採用簡單的圓形、方形、橢圓形等基本邏輯,而博羅米尼透過遞迴顛覆了這一古典原則,在當時甚至被認為是離經叛道褻瀆傳統的建築師。
1960年代那是圖靈理論開始發展為電腦及人工智能的開始,代表著建築中機械與科學的開端,建築界也開始想像對於機械介入設計的可能,理解如何透過機械介入建築設計的程序與演算,以參數作為控制演算的介面,想像一種不為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建築設計,一種非源自心性的自由幾何。1971年波托格西所設計的薩萊諾聖家堂即是這樣背景下的建築典範創新,這可以算是參數建築的始祖作品。
波托格西提出『場論』 ‘Teoria dei Campi’ (the Field Theory),他以一系列類似磁力線的同心圓波紋場線提出『以空間作為場所系統』 (Space as system of places) 的概念,設計方法遵循波紋邏輯,提出一種新的網格Grid 模式。
波托格西最早將場論的波紋概念應用在位於羅馬的 《安德烈之家 Casa Andreis》 (1964–1969),以及其後的 《帕帕尼斯之家Casa Papanice》(1966–1968),以及未建成的《巴爾迪之家 Casa Baldi》(1965)。而這三個住宅建築作品的想法,成熟的總結在1971年所設計的薩萊諾聖家堂設計中。
波托格西也是一位懷舊主義者。1974 年,波托格西出版了一本《 Inibizioni dell'architettura moderna》(現代建築的禁忌),在書中辯證了現代建築與歷史傳統的矛盾記憶,表達對羅馬永恆之城的迷戀,企圖將現代性與歷史記憶連接起來,一種後現代主義的觀點。而波托格西也曾擔任過1982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第一任策展人,而那被認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晚期以及後現代建築的開端。
當代建築仍然處在場域與參數的思維之中,波托格西同時是這兩個概念的里程碑,雖然被遺忘卻影響深遠。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