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M. Johansen 約翰·M·約翰遜 1916~2012 /美國
約翰遜是在建築中關於『原型』Prototype 最早的實踐家之一。約翰遜是粗獷主義在美國的代表性建築師。
約翰遜是哈佛5 (Harvard Five)的成員之一, Harvard Five 是1940年後移居康乃狄克州的建築師,成員包括John M. Johansen、Marcel Breuer、Landis Gores、Philip Johnson和Eliot Noyes,受到葛羅匹斯 Walter Gropius 的影響,而帶有著強烈的包浩斯思維。而其原型單元Prototype 的思維,是包浩斯的思考範型之一。
1950年他提出了Johansen House #1 計畫,是高度工業化的現代住宅計畫,他的設計強調功能而非形式,並且關注在社會經濟條件這個背景上,因而對於盒子做為建築基本形式是一種基本並兼具經濟與美學的結構形式。他在1952年提出了Upside Down House,所提出的想法是『我們想要住在樹木中,而不是在樹下』以及有別與傳統地將客廳與臥室上下倒過來配置的建築模式。1955年的固特意屋 (Goodyear House) 是一個工業模板屋Model Home,1957年的橋屋 (Bridge House),運用三個預鑄拱版建造橫跨於溪流之上,1968年的電線桿屋 (Telephone Pole House)用了104根電線桿來建造房屋,1966年的迷宮屋 (Labyrinth House) 則是約翰遜生涯的重要作品,帶有粗獷主義的單元曲面牆版,自由的與窗交錯,形成建築的空間秩序與單元語彙。具有工業特質的牆板單元。約翰遜作品中帶有強烈的原型單元Prototype 特質。
在一系列的將原型應用在單元房屋創作之後,約翰遜開始將原型應用在大型建築的創造上。1962年在都柏林的美國大使館,用了單拱單元構成圓形建築。1969年他設計了知名的克拉克大學的 Robert H. Goddard 圖書館,運用斜版單元重複應用在建築上。
而他最重要的建築設計則是 位於俄克拉荷馬城的 默劇劇場 (Mummers Theater)1970, 將方盒單元以管狀人行玻璃橋間串連在天空中,被認為是最早被實踐的電子年代 Electroinc Age 建築,這也是世上極少被實踐的建築概念之一。這個建築也被認為是建築外露連接概念的開端,若沒有這個建築,可能也不會有後續的巴黎龐畢度中心那個充滿外露管線的建築。
約翰遜是少數在建築中能貫徹實踐包浩斯理念的一個建築師,也是建築原型的先鋒實踐家,在建築史中能自始自終都貫徹著原型先行的建築家並不多,約翰遜是其中之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