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MANN BAUR 赫曼 包爾 1894 – 1980 /瑞士
新客觀性
赫曼 包爾是20世紀最重要的瑞士教堂建築師之一,設計過瑞士的三十多個天主教堂。赫曼 包爾最知名的作品是巴塞爾藝術與設計學院和工業貿易學院,它於1961年完工,他以折線版塊構成的牆壁創造出複雜的如折紙般的連續性。公認是1950年代後期巴塞爾最好的建築之一,1961年設計的巴塞爾藝術與設計學院作品,在形式上實驗了連續變異性,這個影響往後建築甚大的幾何概念。這個建築在2011年時做了翻修並且出版了一本《赫曼 包爾 - 混凝土中的客觀性 Hermann Baur - Objectivity in Concrete》,以客觀性一詞來詮釋與對照當時『新客觀性』這一重要概念。
在現代建築中有個重要的概念是『新客觀性New Objectivity』或稱『新即物主義』,德文是 Neue Sachlichkeit、瑞士文是Neues Bauen。其主張應以新的客觀性來看待建築,而不是表現主義的立場看待,新客觀性的出現在戰後的大量建築需求的背景下誕生,新客觀性的誕生是反抗1910年代初期的表現主義,『新即物主義』也影響藝術與文學的概念。在建築中新客觀性以包豪斯為代表,新客觀性建築的目的是通過工業化和標準化,使用新材料和簡單的物件來開發出一種新的建築形式,在建築中最重要的是為大眾建造的社會責任。在德國工業聯盟之基礎下,以「即物主義」、「機能主義」及「現代機能」之名,聯合建築與工業設計的概念。
戰前的德國在納粹政權的執政下,教堂建築發展被壓抑,相較之下,瑞士反而成為了歐洲天主教建築藝術發展的淨土,在歐洲瑞士的天主教會是最早擺脫傳統建築而往現代主義建築發展,教會在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中佔了重要的一個篇章,而赫曼 包爾就是其中之一,其他瑞士建築師有 Josef Schütz (1898-1966)、Otto Dreyer (1897~1872)、Fritz Metzger (1898~1973)等,在台灣天主教中瑞士的白冷會在台灣戰後興建了相當多的教堂,大家較熟知的公東教會就是屬於白冷會,在白冷會中有『神父建築師』之稱、並起在台灣設計最多教堂的費宥諒 Karl Freuler 就是赫曼包爾的門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