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建築師 Hans Poelzig 漢斯·波爾齊格 1869~1936

Hans Poelzig 漢斯·波爾齊格 1869~1936 /德國



 德國?表現主義?

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可以歸結為三種主要風格:國際樣式風格,表現主義和建構主義建築。依據建築評論家 西格弗里德·吉迪翁(Sigfried Giedion)在其《空間,時間和建築》(1941)一書中將表現主義建築歸納為現代主義發展的線索之一,但後來的發展卻依舊影響至今,“表現主義建築”一詞最初描述了1910年至1930年德國的建築運動,由藝術家 赫爾曼·芬斯特林 Hermann Finsterlin (1887-1973)所起頭,後由布魯諾· 陶德 Bruno Taut(1880~1938)、Erich Mendelsohn 埃里希·孟德爾頌 (1887-1953)、漢斯·波爾茲格(Hans Poelzig)在建築上發展 ,發展到後來世紀中的埃羅·薩里寧(Eero Saarinen)的TWA航站樓1962 、約恩·烏松(JørnUtzon)的雪梨歌劇院1955、漢斯夏隆 (Hans Scharoun) 的柏林愛樂廳 1956。到當代大家熟知的Zaha Hadid、Frak o Ghery、Sandiago Calatrava 都可以算是在表現主義的範疇。可以說表現主義對近一世紀以來的建築影響最大,至今仍還在這樣的概念發展之中尚未掙脫。而在德國表現主義那個時期的那幾位建築師中,最能表達表現主義力量的就屬 漢斯·波爾茲格,他作品不多但卻都造成開啟性的效果。


在一本極為小眾的建築學雜誌 《San Rocco》就曾以“恐怖建築師”為主題,其中並以漢斯·波爾齊格為封面人物,探討那個時代他所帶來的顛覆性格。漢斯·波爾齊格的作品有點難以單純用建築的眼光來理解。他最知名的作品是完成於1919年的柏林大劇院GroßesSchauspielhaus的室內設計,這設計在當時震驚歐洲,在當時已有現代主義崇尚簡單而反對傳統那種華麗雕飾的思想,但對於劇院這類空間而言,卻仍需要華麗的娛樂效果,波爾齊格以單一元素重複拱廊形式設計,達成了一個看似矛盾的對立,一個現代表現主義風格的啟示作品。這個作品顛覆了劇院的設計傳統,被形容為巨大的人造“鐘乳石”建築。而他在1920年參與了一部 『怪獸:他是如何進入世界 The Golem- How He Came into the World 』的電影場景設計,那又是一個意外的驚奇,在片中出現了前所未見的皺摺形式空間設計,又是另一個新的表現主義風格的啟示作品。在1927年一場為配合德國的世界博覽會的『白院聚落Weissenhof』住宅展區,對現代主義建築影響深遠的展覽。那展覽由密斯凡德羅負責監製及基地規劃,展覽呈現二十一棟建築物,包括勒·柯比意、葛羅匹斯、布魯諾陶德,以及漢斯·波爾齊格。漢斯·波爾齊格在這個展覽中呼應當時包浩斯的思想,設計出了二層樓白色簡單無裝飾的露台住宅,這與他過去設計中帶有的表現主義的那一特質似乎發生了極大的扞格。


二十世紀初,是一個多重運動風起交會的時刻,在世紀初始之際有英國藝術工藝運動、法國新藝術運動、維也納分離派、德國表現主義,義大利的未來主義、蘇聯的構成主義,及至後來包浩斯與國際樣式。而表現主義的有著個人烏托邦的傾向並帶有著左派特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動盪滋生了虛無的社會氛圍,表現主義在這時崛起。表現主義建築是個人主義的,在許多方面都避開了美學教條1933年,納粹在德國執政後,表現主義藝術被宣佈為墮落的藝術。表現主義的唯心主觀與國際樣式的新客觀性,各是矛盾的兩極、最兩極。但似乎事務的發展總是這樣,走到一個極端後再又往另一個相反的極端走去。


漢斯·波爾茲格 在1906年發表了 《建築中的發酵Fermentation in architecture》一文,講述關於時代性的發酵問題:

『這是一個建築常犯的錯誤,將原本需要好幾世紀去發酵的,卻突然地施加外力,只是為了嘗試給作品一個外部的特色,而那卻不自然而然與自發地出現。』

『逃離與歷史相關的一切,並不會比只是裝飾性地回歸到過去的形式,更能夠帶來救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