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形戰勝完形的啟發者 Gottfried Bohm 哥特佛伊德·波姆 1920~

 Gottfried Bohm 哥特佛伊德·波姆 1920~ 德國





碎形戰勝完形的啟發者


哥特佛伊德 波姆最重要的建築是1963-1972興建的 Pilgrimage Church, Neviges,在當時那是一個劃時代的建築,在現代主義盛極的當時,在少即是多及國際樣式主導建築的當時,這個作品觸及的自然性與數學性在當時是一個驚天之作。


伯姆被認為是帶表現主義與後包浩斯風格的建築師,雖然這是兩個根本上矛盾的主義。在戰後時期,波姆設計了60多座教堂,其中許多教堂已成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標誌。這個作品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建築在幾何學上的轉舵,在此之前他的設計仍是遵循著現代主義的完形幾何,圓形、六角形等,包括在台灣的菁寮天主堂(1955-1960年)的金字塔方尖形,那是現代主義所遵循的幾何與有機建築在理念上相抵觸矛盾的交鋒點,現代主義中的秩序觀與有機的自由觀各自開始表態的時間節點,那是一個根底矛盾的站邊。在那個時間點上,波姆創造出了這個形似冰山的Pilgrimage Church, Neviges。他在完形與碎形間他選了碎形,在秩序與自由之間他選擇了自由。這個在1960年代出現的建築帶領了那個時代重要的一個轉舵:建築開始揚棄了理性的國際樣式而轉往表現主義與形式的自由。而這個建築也隱含著帶有象徵與隱諭意涵的後現代主義,以自然形式作為隱喻的建築手法。


1950~1960是一個建築嚮往科技與未來情懷的年代,汽車、飛行與太空探索以及二次戰後經濟繁榮,出現了法蘭克 萊特(Frank Lloyd Wright’s) 的紐約古根漢美術館 Guggenheim Museum, 1955-59,以及埃羅·薩里寧Eero Saarinen)的TWA Flight Center 1955~1962,以及1955年競圖選出來的雪梨歌劇院,都是那個年代所產生的建築作品。而包含之後的Archi-gram 都是在這樣科技發展線索下的思考模式。而這個建築在當時也提出了另一條有別於科技之外的思考路線,一個自然與隱喻的建築思維,一個地景建築的思維。


留言